万字重磅!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
大时代的到来?被动产品吸引力正超越主动!
指数类产品的“高光时刻”悄然到来。
在一波三折的2023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如被动型产品,是最近两三年较少出现的现象。同时,今年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布局同样有变化,被动产品和主动产品上报正逐渐“分庭抗礼”。
(资料图片)
业内人士表示,相较海外市场,被动基金的占比已超越主动管理型产品,而中国或也在此进程之中。不过,目前A股市场格局之下,主动管理产品的Alpha并不会马上衰减,但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正逐渐转向指数化投资,国内指数投资发展有望持续。
被动产品业绩超越主动
主动超额收益
在一波三折的2023年,出现最近两三年非常少出现的现象: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如被动型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纳入统计的4769只主动权益基金(仅统计主代码、成立半年以上产品,含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整体获得-1.51%的算术平均收益,而纳入统计的1434只被动型产品(含增强指数类产品)收益达到0.87%。
相对来说,最低仓位分别为80%和60%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更能体现整体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能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分别为-1.49%、-2.95%,表现明显不如被动型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度出现多只翻倍基,均为指数类产品。
谈及今年主动业绩不及被动产品原因,海富通基金产品部人士认为,2023年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体现的比较极致。过往主动权益基金重配的新能源、半导体和消费等板块回撤明显。相反,配置较低的通信、计算机和传媒板块迎来高光,这为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
“今年是非常典型的结构性市场,热点集中,发酵快,部分跟热点匹配度高的指数基金表现好原因就是主题细分、行业集中度高、仓位高,这也是指数基金在牛市中进攻性强的优势。”公募基金前高管、财经自媒体矩阵创始人孙万龙也有类似观点。
主动产品业绩不如被动型,让市场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争议声四起。对此,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更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分析,2017年到2020年是一轮主动权益基金的大年,但拉长时间来看,这样的主动权益大年并不是常态。
其实在更长的年份跨度里,今年基金指数整体跑输宽基指数和市场全A也是不算罕见的。2017年至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的强劲表现,其背后的逻辑可能是2017-2020年这期间,从消费板块到新能源板块连续不断的业绩增长支撑主动权益基金的亮眼表现。
王帅认为,主动权益基金的本质是通过主动基本面投资来获取超额收益,这让持续业绩优秀的板块成为主动权益投资的主要关注方向,这也是在2021年之前数年里,主动权益基金随着消费和新能源行业的优秀业绩收获高超额收益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业绩持续保持优秀的板块往往面临着估值居高不下的情况,这对于整个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展望未来,他认为,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进行风格显著切换的可能性较低,需要待市场风格重回到成长风格占优的情况下,主动权益基金才能进一步扩大超额收益,大盘成长风格指数目前已处于相对低位。后续随着整体经济确立回暖、政策催化以及市场成长风格切换等信号出现,大盘成长风格或许会迎来转机。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有类似观点,历史上看,主动权益基金的发展具有周期性,与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高度相关。近年来A股结构性行情特征突出,主动管理基金由于行业上的分散配置,很容易跑不赢聚焦于细分行业主题的指数基金。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过程来看,普遍经历了投资者机构化的过程,超额收益的获取难度逐渐增加,指数基金的相对价值不断凸显。
“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持续上升,市场有效性将不断提高,主动型基金整体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将不断增加,不同主动型基金之间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分化,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经理将成为投资者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平安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
被动和主动上报逐渐“分庭抗礼”
从需求出发形成互补
不仅在基金业绩上出现差异,2023年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布局同样有变化,被动产品和主动产品上报正逐渐“分庭抗礼”。
资讯数据统计显示,若按照基金上报来看,截至7月9日,今年以来合计上报的被动型产品已经达到213只(含已获批、未获批等),而包括混合型和股票型在内的主动权益产品为286只,两者差距较过去长期是主动型基金占比大的情况已经收敛。
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22年新基金上报中也有显现。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上报达到687只,而被动型新产品有489只。但从2021年数据看,当年上报的指数新基金为589只,而主动权益产品高达1208只,两者差距在一倍以上。
而谈及主动和被动产品的布局思路时,多位业内人士直言,更多从投资者需求出发来布局,两者互为补充。
“无论主动或被动权益基金,产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海富通基金产品部人士直言,在产品线布局及完整性上,公司会尽量将主动及被动权益打造成相辅相成的结构关系。用主题、行业、风格之间的差异形成互补。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布局思路可以用来满足不同投资人在预期收益、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德邦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于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工具性产品的旺盛需求,将重点挖掘市场细分板块和热点主题,寻求为投资者提供在窄基领域的配置工具。
但相比具有先发优势和品牌知名度的头部基金公司,在评估战略布局主题性指数产品的同时,公司现阶段会在将特定板块投研能力转化为行业主题类主动管理产品的业绩表现方面投入更大的资源及力度,不断积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对于主题型指数产品与主题型主动产品布局,一些大中型基金公司也有自己态度。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认为,这两者是一个相互互补的关系:部分细分领域的指数、成分股之间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指数本身会更适合做指数产品,例如招商今年布局的矿业ETF、疫苗龙头ETF等;主题型主动产品更适合成分股分化较大、宽赛道的指数,可以通过选股增厚Alpha,或者基于市场环境调整细分赛道布局投资机会。
“未来主题型指数产品和行业主题类的主动管理产品将是互补的关系,主题型指数产品通常基于预期未来景气度较高的行业主题进行构建,例如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行业主题,这种类型的产品通常具有长期的投资视角。”平安基金相关人士也认为,而行业主题类的主动管理产品虽然也是投资于某一特定行业或多个行业,但其实更侧重于通过主动选择和管理证券,来寻求超过基准指数的回报。因此,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为投资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同时也能匹配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
指数产品未来深挖“空白区域”
风格指数、基金指数、海外指数
原本竞争很“卷”的基金行业之中,指数产品的竞争可谓“卷中最卷”。目前较为主流的宽基指数以及大而宽的行业主题指数产品竞争已非常激烈,而基金从业者们还在积极寻找“存量基数较少”新方向:债券指数、风格指数、策略指数、海外指数、Smart Beta指数等领域成为行业的未来耕耘方向。
“国内现有的指数产品以宽基、主题类为主,在产品布局上更偏赛道化、行业化,近几年指数更是主要以锐度的形式吸引了投资者。”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表示,指数基金面向的客群不仅仅有想把握结构性行情的交易型投资者,还有更多有配置需求的投资者,风格指数与策略指数、底层为基金产品的基金指数、海外指数产品等方向都被提及。
苏燕青尤其表示,借鉴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海外FOF等机构买方非常青睐的一类指数产品是风格型指数、Smart Beta指数,如大中小盘/成长价值等风格型指数。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较少,后续的布局可以适度关注,能够成为机构投资者潜在的风格配置的选择
相对来说,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未来要鼓励配置型宽行业产品的布局,并充分利用另类数据,构建主题指数;同时,发展smart beta指数产品,使得指数基金能够更好地满足长线资金的配置需求。
王帅也提及,现有ETF跟踪的指数相对更重视弹性特征,波动、回撤往往偏高,窄基指数也较多,这样的特点对个人交易型投资者来说吸引力较高,但对于重视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资金等来说,自上而下的框架之下大类板块配置决策可能更重要,基于大类风格指数构建产品更能适应大规模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
“目前指数产品大家更多的是在关注产品本身的行业赛道,注重产品的交易属性,随着中国新增长模式不断深化演绎,还不断的有细分板块的指数产品出现,”申万菱信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赵兵表示,如数字经济板块,未来这个主题下的细分板块如数字基础设施行业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在关注指数产品交易属性的同时,未来具有配置和价值属性的指数产品也会具有发展空间,股息率高且兼具合理估值的宽基类指数产品非常适合用来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比。
建信基金的相关人士也提出未来指数的四个方向,新赛道产品、债券指数类产品、跨境类产品、指数增强类产品。
在谈及债券类产品时,他表示,从当前存量产品类型分布来看,利率债指数基金占据半壁江山,信用债和综合债指数基金相对较少。未来可以考虑从久期、券种、主题等方向进行布局,债券ETF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目前已有公司布局的超短久期和超长久期的利率债型产品;高收益债、二级资本债等受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券种所对应的指数产品尚待开发;ESG主题、区域债主题、绿色债主题等产品;以短融ETF 和政金ETF为代表的跨市场债券ETF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可能成为市场后续的布局重点。
“指数类产品上,细分行业主题仍有布局空间,smart beta、指数增强ETF等创新型产品有望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国泰基金也表示。
指数基金迎来“腾飞”时刻?
相较海外市场,被动基金的占比已超越主动管理型产品,而中国或也在此进程之中,指数产品正迎来“腾飞”时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股市场格局之下,主动管理产品的Alpha并不会马上衰减,但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正逐渐转向指数化投资,国内指数投资发展有望持续。
苏燕青表示,海外的指数产品占据主流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以美欧市场为主的相对成熟市场上,指数的编制更成熟,机构投资者力量较大,主动管理类产品创造Alpha的难度较大,通过Beta去进行投资的性价比相对更高。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上的各家机构费率竞争也更加激烈,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甚至指数产品内部都在进行费率的竞争,故费率更低的指数产品优势较大;
她认为,国内市场上目前指数产品的费率同样也很低,同时这两年随着主动产品Alpha下降,指数产品的性价比非常突出,不过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市场结构性行情显著、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等多方面原因,主动管理产品的Alpha并不会马上衰减,更多是一些结构性的特征;
“短期看,被动产品的地位虽然不会达到美欧市场上那么高的地位,但我们对长期趋势有信心。”她表示,一方面随着面注册制的改革推动,优质企业的话语权更大,整个A股市场的结构更加健康透明,指数化投资的性价比也更高;一方面国内指数化产品的工具越来越多元化,投资者教育的覆盖度也来越广,通过指数开展资产配置的策略会逐步成熟;另一方面行业监管政策、行业等也将促进指数化投资的发展,例如指数编制方法的不断修正,跨市场交收制度的完善等等。
建信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海外市场的被动指数性产品占据主流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一,海外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定价效率高,主动基金难以获得Alpha收益,被动投资可以跑赢主动投资。其二、海外买方投顾业务的发展推动低费率的被动指数基金规模持续提高。
“相比较全球市场,中国被动投资虽然发展迅速,但就存量规模而言尚有发展空间。”上述人士表示,市场成熟度方面,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加速,定价能力逐渐提高,Beta收益将显著提升,指数基金将在慢牛行情下显现优势;投资者结构方面,国内买方投顾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养老金等长久期资金逐步入市,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将持续优化,被动指数基金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近年来监管对创新指数产品持续推动,逐渐扩容指数衍生品,大力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方针的主题指数。因此,综合海外成熟市场经验以及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相信未来我国被动投资领域将蓬勃发展。
平安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指数基金受到追逐,除了费率低廉外,还与当前市场环境有较大关系,在震荡市,指数产品往往呈现“越跌越买”的现象。相比于海外市场,我国被动型指数产品规模占比还是明显偏低,未来发展空间大,另外,随着市场投资标的的丰富,投资理念的成熟,资产配置类需求会更高,而被动型指数产品由于其透明度高、费率低廉等特点将成为优质的配置工具。
“指数产品未来发展空间无限,但是影响大发展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指数产品费率低,渠道主动销售的动力不足;二是客户接受度在提升,但很难马上爆发。”公募基金前高管、财经自媒体矩阵创始人孙万龙则谈及指数产品发展的难处。
指增策略超额收益显著
渠道力推指数型产品
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量化产品的认可程度颇高。公募量化产品逆市畅销的同时,指增策略类私募基金今年也受到资金热捧。
受访人士认为,结构性行情中主观多头策略产品跌幅相对较大,量化多头策略则较为抗跌。现阶段市场风格比较偏向中小盘,指数增强策略更契合市场风格且持仓足够分散。而且近年来数增强产品业绩表现优异,部分公司持续创造超额收益,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量化策略基金获追捧背后,被动投资产品量价齐升。尤其在今年主动管理基金业绩优势难寻的背景下,增强策略类指数及ETF基金供需两旺。基金公司积极布局被动基金的同时,渠道也在力推指数产品。
弱市下量化产品获追捧
在主动权益公募基金整体发行低迷的当前,部分对标指数的主动量化产品提前结束募集。量化指增类的私募产品也受到资金追捧,今年以来在渠道的销售情况远优于主观多头产品。
在公募发行市场,量化策略类产品比较畅销。7月5日,华夏基金公告,华夏智胜新锐股票基金将提前结束募集。在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发行低迷的如今,该基金能够提前结募实为罕见。招募说明书显示,该基金股票投资策略包含量化模型选股策略。业内表示,该基金逆势热销或与其使用的量化选股策略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该基金以中证1000指数为基准,在股票投资上采用AI+量化模型选股、基本面选股等多种策略构建投资组合,同时运用数量化方法优化组合交易并控制组合风险,力求超越基准创造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另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成立的万家元贞量化选股发行总规模为13.82亿元。
作为量化产品的细分品类之一,增强指数型公募基金今年更是频频热销。早在今年2月上旬,博时中证500增强策略ETF仅募集两天便提前结募,而国泰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更是成为了今年以来指数基金领域的首只“日光基”,单日吸金近15亿元。
整体来看,截至7月7日,今年以来成立规模超10亿的权益基金(混合型+股票型)仅56只(仅统计主代码,下同),其中9只是量化基金,量化策略类产品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在私募基金市场,相较于主要进行多头交易的主观投资产品,量化多头及指数增强产品同样更受欢迎。量化投资是相对主观投资而言的,一般归类为“量化多头”“量化中性”“CTA”“复合类”等方向,其中“量化多头”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量化选股”“指数增强”和其他。
记者了解到,多家量化私募正在积极发行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包括中证1000指数增强策略、对标万得小市值指数的增强策略产品等。从销售情况来看,投资者对这类产品信赖有加,多只基金单日募资超10亿元。
“今年权益市场的分化非常明显,主动投资的难度并不弱于前几年”,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表示,整个权益类基金的发行市场都不太乐观,而部分量化产品能够提前结束募集,主要是由于在没有明确投资主线的市场环境下,量化的宽度反而发挥出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今年才呈现,从2021年以来量化基金的业绩整体都比较好,例如在抱团瓦解之后,我们看到很有绩优的基金都是采用挖掘黑马股、灰马股的投资策略,而这种策略与量化的市值下沉、投资宽度有很大的关联度,也正是量化擅长的领域。” 苏燕青强调。
他进一步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国证2000指数在主流宽基指数中排名第一。较多新发的量化产品都是对标中证1000或者国证2000,一方面是指数Beta本身较好,另一方面这些股票主动基本面团队覆盖的较少,量化策略反而更有优势。另外,今年AI是资本市场非常火热的话题,在私募基金中部分量化产品在投资策略中也引入了AI选股模型,进而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在弱市下反而发行火爆。
量化策略超额收益显著
使用量化类策略的公私募产品受欢迎,根源在于其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突出。
永赢基金量化负责人章赟直言,近期对标指数的主动量化产品之所以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科技制造行情带来的贝塔弹性被主动量化产品显著放大,使之在强势的结构性行情下还能获得战胜行业的超额收益,因此成为资产荒环境下的一只独秀。
“今年以来市场缺乏趋势性行情,资产荒特征显著。究其原因,经济复苏节奏持续低于预期,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的周期、消费、金融等板块超额收益靠后,而与经济周期相对弱相关的科技制造板块,因为ChatGPT的横空出世吸引了资金关注,流动性宽松+资产荒的宏观背景驱使更多的资金用脚投票选择了科技行业。” 章赟分析道。
公募基金前高管,财经自媒体矩阵创始人孙万龙也表示,今年量化基金受欢迎,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近两年主动多头策略表现不及预期,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坠落神坛,大家更偏向低成本的指数类产品。二是无论量化还是指数增强均有一定的噱头,给投资者一定心理暗示,量化代表稳健,指数增强能做出相对指数的超额收益,从结果来看不尽然,但这种效应在募集资金时很管用。这两类产品近两年的收益表现不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
在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看来,今年的市场持续震荡,行业轮动频繁,许多主观多头策略产品跌幅相对较大,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量化多头策略则较为抗跌。
“主要是因为主观策略配置持仓的权重股较为集中,在持续震荡的行情里很容易受到市场风格切换的冲击造成回撤。现阶段的市场风格比较偏向中小盘,指数增强策略主要对标中证500、中证1000等指数,更契合市场风格且持仓足够分散,既容易获取超额收益,又分散了整体风险,所以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 姚旭升。
德邦基金也认为,主动量化和指数增强,在被动投资可预期的全市场收益Beta基础上,追求基金经理/量化模型的超额收益Alpha。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指数处于低位,安全边际较为充分;而在过去几年内,该类基金也体现出较为有效的超额收益,因此能受到了资金的偏好。
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基金经理王帅指出,在弱市环境下,投资者通常更加关注资金的绝对收益属性,私募指数增强产品目前采用价量因子的居多,与传统基本面投资的差异性明显,产品吸引力较高。同时,私募指数增强产品通常设有较高的投资门槛和限制赎回机制,这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控制规模,并维护投资策略的稳定性。在弱市环境下,这种限制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大量赎回对投资组合的冲击,保持较为稳定的投资运作,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信心。
就公募量化产品而言,王帅解释道,今年以来相比于主动权益基金来说,其风格暴露相对不明显,在主动权益基金风格在全市场不占优势时,量化产品可能呈现更好的表现。“整体来看,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量化产品,超额收益表现都是吸引客户的最重要因素,在今年行业表现集中、小盘股表现更好的环境下,量化产品相对受益,提高了业绩,进一步吸引了客户。”
多因素致被动投资供需两旺
近年公募基金市场产品端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被动投资型基金数量持续攀升。2023年以来,ETF及联接基金等被动产品仍是基金公司布局的重点方向。
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7日,年初迄今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合计348只,其中指数基金130只,占比达37.36%。就ETF基金而言,截至上半年末,非货ETF市场总规模为1.55万亿元,较去年底的1.34万亿元增长15.41%。
ETF市场渐成红海,行业主题赛道日益拥挤,联接基金遂成为各家基金公司角逐的方向。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年内新成立98只ETF联接基金,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
在指数基金大扩容的同时,今年一些属于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业绩更是脱颖而出,霸屏各类排行榜,收益和规模齐升。
正如建信基金所指出,积极布局工具化被动产品已成为诸多基金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基金公司积极打造指数生态圈,推出覆盖行业、主题、宽基、商品和策略多个类型,横跨A股、港股、每股、债券、商品等多个市场的指数产品,为投资者打造较为多元的投资工具。在市场行情快速切换过程中,成为投资者快速抓住市场热点的投资工具。
从基金公司战略规划角度来看,建信基金认为,被动指数类产品长尾效应明显,前瞻性布局赛道指数,抢占先发优势有助于推动产品规模持续做大,对公司打造指数品牌形象具有战略性意义。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德邦基金进一步表示,不断完善产品线,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需要始终是追寻的方向。当下市场风格轮动快,主动权益基金在组合配置以及仓位配置上受到约束较多,调仓难度大,基金经理人员流动性也加大了基金管理人的经营风险。所以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基金公司,尤其本身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头部基金公司,布局被动型产品的积极性持续走高。
毋庸置疑,市场的旺盛需求是推动被动投资大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富国基金表示,近些年包括ETF在内的指数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投资者的自然选择。近几年,股票数量的增长使得股票选择的难度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可规避一定程度的风险又能分享到一些热门赛道回报的指数类产品就成为了不少投资者的选择。一般而言,当面临市场结构性机会或个股存在不确定性时,尤其是ETF规模则是呈现增长态势,通过指数类产品有望为投资者分享到整个赛道所提供的机会。
从全球基金产品分布来看,国泰基金认为,被动指数产品规模已经超过了主动管理产品,在投资便利性,透明性,低成本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结合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A股市场大幅扩容,选股难度不断加大,ETF的交易方式与股票非常接近,大量股民通过ETF转化为基民,另一方面近两年主动管理基金业绩承压,部分基民选择指数基金进行更加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指数基金近几年在加速发展,特别是股票型ETF产品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中份额在加速上扬,也是主动投资超额收益区间趋小的结果。
在申万菱信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赵兵看来,近几年A股市场机构资金的占比在逐年提升,包括投顾业务的逐步推广,加速了A股市场成熟度的提升,通过选股获取持续超收益的概率在逐年降低。
“此外,指数基金自身风格稳定、综合标的指数组合清晰透明、编制规则量化可跟踪、 基金综合费用相较于主动型产品更为低廉,ETF产品还兼具交易属性,基于ETF基金可构建丰富的交易策略,这些特点让投资者对于指数产品的认同度在不断提升。”赵兵说道。
章赟认为,指数类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持仓透明和风格稳定,而且可以获得跟踪指数的平均收益,更多扮演投资工具的角色。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赚钱效应有限,主动类产品业绩在弱势环境下分化显著,指数类产品的优势其实就是给投资者提供获得平均收益的工具,持仓透明和风格稳定带来的确定性可能让投资者在弱势市场中感觉更加可控,所以市场关注度相对更高。
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总结道,被动投资型基金热度高企,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其一,指数投资的性价比: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指数类产品的投资策略相对比较好理解,没有基金经理更替风险,同时各项费率也更低,渠道推荐该类产品相对更客观;七二,产品的抢先布局:比如今年中特估行情下,市场上仅有几只指数型基金的重仓股与该类主题相契合,完备的产品线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三,结构行情的把握:主动型基金容易出现在热门赛道扎堆布局的情况,在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的演绎下,可能会错失部分行情,被动型产品却可以提供工具化服务,其更高的交易效率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快速把握结构行情;其四,监管的支持:在创新型产品、中国特色的指数型基金上,基金监管发行部门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第五,指数公司的指数开发:中证指数公司和国证指数公司等在持续不断地推出市场特色化的指数,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 苏燕青分析。
渠道力推指数型产品
记者了解到,在基金公司积极布局被动型基金的同时,今年银行、券商等传统代销渠道偏爱推荐指数产品。
据海富通基金产品部介绍,2023年,权益市场整体震荡,权益ETF却出现净增长。同时,他们也发现渠道端的零售个人投资者已成为主要投资群体,特别是在一些行业赛道ETF产品上。
海富通基金产品部认为,这与个人投资者追求阶段性超额收益不无关系。另外,A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博弈明显,个人投资获利难度加大,那么零售端的散户将注意力转移到兼具股票和基金特点的权益类ETF身上恰恰也顺应了当下市场特征。总体来说,零售端ETF“散户化”是该类产品发展的进步,但因此带来的“追涨杀跌”行为也有所增加。所以作为基金管理人,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也刻不容缓。
“渠道力推指数基金一是跟近两年主动类产品业绩不佳有关,二是被动型产品是未来的大趋势,有标准、透明、费率低等优势,投资者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渠道也会适度去迎合客户需求。指数类产品中的ETF会选择券商交易和做市,基金公司在首发的时候也会配置一些资源,券商的积极性更高。” 孙万龙补充。
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基金经理王帅则表示,对于我国银行、券商渠道来说,指数类产品的主题和持仓更明朗,更易于向客户推荐,客户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同时,银行、券商渠道可以打包推荐指数类产品,为客户提供投资组合建议。对于券商来说,ETF的交易属性与其客户的交易行为特征也天然契合。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由于大盘成长的风格特征明显而这一风格整体表现偏弱,投资者投资主动权益基金后“受伤”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者对自主选择行业方向的指数基金配置关注度也更高。此外,在市场较好时,主动产品也可能存在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而指数基金的高透明度特征增加了投资者的信任度,银行、券商渠道更偏爱推荐指数类产品,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德邦基金指出,对于银行、券商这些代销渠道而言,当前市场环境下,相对收益预期性较高的被动型产品售前难度较低,对标指数的业绩表现售后压力也相对较小,所以成为了当下的偏好。
平安基金认为,相较于主动管理基金,指数类产品的投资策略更为简单、持仓透明度更高,投资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产品所投资的成份股,进而更容易评估产品的表现和风险,银行、券商等渠道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更加精准地匹配和推荐不同类别指数产品。此外,指数类产品的管理费用通常较低,对于银行和券商来说,推荐低费用的产品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并且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
银行理财子公司出手
加大布局公募类指数型权益产品
尽管近年来A股市场波动加大,不过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尝试拓宽权益类产品线的决心不减。
中国理财网显示,近日,华夏理财“一口气”向市场推出了6只名为天工日开系列的指数类权益产品,分别投向贵金属指数、新型储能指数、微盘成长低波指数等不同方向,首批指数类产品背后的合作方分别为易方达、申万菱信、国泰等基金公司推出的指数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上述6只产品也是继光大理财推出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次面向普通投资者推出的指数型权益类产品,也被市场视为银基合作的新动向。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A股市场机构化占比不断提升,指数化投资是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但目前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不高,指数产品推广应该注重“投顾化”,需要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相结合,做好产品的资产配置组合服务,提升客户盈利体验。
华夏理财“出手”
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指数型权益产品
近日,包括易方达、申万菱信、国泰等基金公司悄然备案了多只指数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随着华夏理财旗下权益类指数产品出炉,这批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合作方也最终揭晓。
中国理财网显示,近日,华夏理财集中推出6只名为天工日开系列的指数类权益产品,分别投向贵金属指数、新型储能指数、先进农业、水电、家居建材、微盘成长低波指数等多个不同方向。
产品说明书显示,天工日开系列指数类权益产品的风险登记为为 CR5(激进型),销售对象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购买门槛为1元,募集期仅7月4日-7月6日3天时间,不收取认购费/申购费及赎回费,固定管理费率及销售手续费率分别为0.30%/年,托管费为0.05%/年。
该产品的权益仓位不低于90%,投资策略上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即完全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组成及其权重构建理财产品的股票投资组合。该系列产品的标的指数为华夏理财与申万、上海华证指数等机构合作定制的系列指数。易方达、申万菱信、国泰均在投资合作机构名单之列。
华夏理财客服告诉记者,由于该产品风险等级较高,即使在APP平台上,也仅对风险等级为CR5(激进型)的投资者展示该产品,不符合该风险等级的投资者暂时无法查看。
事实上,早在2020年,光大理财也发行过一款名为“阳光红300红利增强”的权益产品,该产品为SmartBeta红利指数增强型产品。因此,华夏理财的天工日开系列可以看作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指数型权益类产品上的新动向。
华夏理财近日在指数发布会上也透露了未来在指数产品方面的落地安排。华夏理财表示,此次计划首批发行10只指数产品,年内有望再发行30只指数产品,远期有望发行超过50只指数产品。华夏理财希望通过创设有持续生命力的指数投资体系,在产品体系内为投资者实现投资活动的全闭环服务,实现“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理财工厂体系”的目标。
与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合作共赢
银行理财子不断拓展投资策略边界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与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合作定制指数类权益产品,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的关注度提升,指数产品相关工具越来越多元化,而采用合作定制的方式,可以借助基金公司的专业知识和投资能力,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投资产品。
申万菱信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赵兵表示,在财富管理转型和固收产品收益下行的双重背景下,银行理财在力求稳固绝对目标收益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策略边界。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搭配优质权益资产有望获取更丰富收益来源,以期取得合理风险承担下的优质收益回报。而与基金公司合作发行指数类产品,是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丰富其产品矩阵、提升客户体验的一个创新尝试,对其布局相对收益目标产品进行了有益探索。
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也强调,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银行理财子公司通常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销售网络,而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则具备较为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好的投资产品和服务。”
“理财子资金可能主要看中定制指数类产品的两大优势:一方面,指数类产品的费率低、持仓透明、风格稳定,对理财资金而言,低成本和投资风格的确定性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因为指数产品是机构定制的,可以针对性的融合机构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理念,比如做一些因子、行业和个股的选择等,满足机构的特殊要求,且该机构具有独家使用权,使得投资可以在获得指数产品收益的确定性之余,通过自身增强策略获得超额收益。”据永赢基金量化负责人章赟观察。
“银行理财子与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合作定制指数类产品,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从产品线角度看,过往的银行理财子在产品端本身缺少指数类产品的布局,”拓荒“指数板块,有完善产品布局的属性;从投资角度看,目前权益市场环境处于相对低位,而在市场反弹阶段指数型产品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是与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合作,主要是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相对公募产品会更加灵活、可以实现定制化的策略。”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也持相似的看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谈到,尽管布局指数类权益产品具备长远意义,但目前银行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不高,这类产品在整个银行理财行业内暂不具备普遍性。
指数产品推广需要注重“投顾化”
引导客户做好资产配置组合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指数投资发展势不可挡,被动型产品占比或将会不断提升。银行渠道定制指数产品,可以进一步拓宽指数化投资的应用场景,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但多位业内人士也提醒,不能将指数产品简单地视为主动权益基金的替代产品。而是应该基于客户的风险偏好,做好“顾”的服务,提供适合的资产配置组合工具,以此提升客户的盈利体验。
在富国基金看来,被动指数产品本身具有便捷性,此外,相比主动产品而言,被动指数产品可以较好的通过热门细分行业的布局来捕捉结构性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这使得被动指数产品不论在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还是灵活调整持仓的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工具价值。
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也指出,银行拥有雄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与基金公司合作定制指数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特定投资需求和偏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使银行在产品创新和投资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同时也为基金公司带来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机会。因此,在银行渠道端,定制化的指数产品可能会成为合作的新趋势。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在思考,如何将指数投资与银行渠道客户的投资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其风险偏好的产品组合。
例如,创金合信基金就强调,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指数基金都应该被定位为组合配置工具,而不应当简单地被视为主动权益基金的替代产品。“在银行渠道端,客户需要的是组合配置解决方案,投资者可精选相关产品作为配置工具,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业、风格均衡的组合,以替代行业轮动、风格轮动过于频繁的全市场基金。”
建信基金也关注到银行渠道客户普遍风险偏好较低的现状。建信基金建议,现阶段来说,客户对指数产品的接受度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投资者认知度。未来,可以考虑以投顾模式向银行渠道客户推荐一揽子指数产品,通过增强投顾服务,引导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升投资者的盈利体验,进而推动指数产品在银行渠道的销售。
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苏燕青更是坦言,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A股市场波动较大,指数产品的弹性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但大多数投资者很难把握市场节奏去参与。
在她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投资者本身也缺乏专业性,行业主题以及风格的把握本身存在很高的壁垒;另一方面,现有指数产品以工具化为主,如何提高持有人的体验度是管理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她认为,银行渠道的指数定制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定制,还应该包含指数产品组合的策略等等。除了提供工具之外,指数产品推广应该“投顾化”,以组合的形式呈现给投资者,以提高投资者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出发点,最终提高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