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西海固地区的山海巨变,闽宁情深,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即将登台国家大剧院
▲歌剧《山海情》彩排照。
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区,这里曾经遍布石山,常年干旱,“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地区的百姓生计维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吊庄移民”政策下,他们分批次从山里搬迁到银川附近的永宁县境内,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的引导下,福建对宁夏实施对口帮扶,共同开发荒土,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把荒凉贫瘠的戈壁打造成了生机盎然的“塞上江南”。
(相关资料图)
▲歌剧《山海情》彩排照。
同电视剧一样,歌剧《山海情》以真实人物、故事为原型,在以“史”叙事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构思、创作。此前,国家大剧院曾组织主创团队一同前往宁夏调研,实地感受永宁县闽宁镇百姓的生活。“我们到了当地的第一印象是——天高地阔。为什么西北人说话都大嗓门呢?在辽阔的大戈壁,风也大,你自己说话可能自己都听不见,所以人们说话都靠嚷嚷......”导演王筱頔回忆。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现地域风貌,王筱頔希望演员尽可能在念白部分以方言呈现,要求演员多去体会身处贫穷的人们的眼神、动作、与人交流的状态。她认为和既有宏大场面,又能精细描摹的电视剧相比,歌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音乐、表演、舞台调度、空间营造等多个要素的融会贯通,并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加上观众自己的想象,他们所领悟到的东西可能比我们想要传达的更多。”在戏剧呈现上,王筱頔注重体现人文主义,通过细腻的处理,表现出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真实情感;舞台视觉上,电子屏与实景交相辉映,舞美呈现融入了宁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追求当代审美意识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歌剧《山海情》彩排照。
既是歌剧,音乐自然是剧中灵魂。《山海情》的剧本写法沿袭了《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中国传统歌剧的样式,即所谓话剧加唱。这样的呈现形式,使得戏剧节奏紧凑,同时也易于普通观众聆赏。该剧作曲孟卫东表示,剧中音乐主要以西北民歌为素材,包括宁夏的“花儿”及陕北民歌、山西民歌等。这种创作对他来说是个挑战,既要考虑这个戏的特殊历史背景、民族音调、人物性格及音乐的戏剧性和地域性,又要顾及大多数观众对民族歌剧的欣赏习惯。“我的原则是:好听是第一位的!观众爱不爱听,演员爱不爱唱?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至于是不是好听那要由观众朋友们来评说。”
▲歌剧《山海情》彩排照。
尽管歌剧篇幅有限,编剧易茗希望尽可能保留住电视剧原作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他把电视剧中满腔热血的青年干部得福、灵秀倔强的农村姑娘水花、真诚智慧的援宁干部陈金山、有情有义的得宝、单纯善良的麦苗、憨厚质朴的喊水爹,都悉数搬上歌剧舞台。演出阵容上,该剧集结了王宏伟、马小明、龚爽、徐晶晶、金郑建、陈大帅、梁羽丰、马腾、吴梦雪、陈滢竹、刘珊、关致京等实力唱将。他们不但深挖角色性格,还潜心研学西北方言,力求在舞台上塑造出朴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饰演得福的王宏伟每天早上起床后便下楼找一处空旷的地方,大声念剧中台词,让书面化的台词“变成一种自然的表述”,让“演生活”变为“就是生活”。“我的家乡就在祖国的西部,大美新疆。离家多年,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巨变,更切身体会到脱贫攻坚为人民带来的福祉。”王宏伟表示,对得福的塑造不仅唤醒了他年少时对戈壁的记忆,也让他回想起当年苦中作乐的西部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演绎,“把西北汉子的那种率真和直爽,青年干部的坚韧和魄力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
▲王宏伟在歌剧《山海情》的排练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指挥家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与众主演一同奉献歌剧《山海情》的首轮演出。他们将在歌剧的舞台上,以音乐打动观众,以细节塑深情,以平凡鲜活的小人物群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据悉,该剧演出将持续至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