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五一”展示了中国经济潜力
(资料图)
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给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初夏的热情气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5月3日公布的数据,“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这两大指标首次双双超过疫情前的2019年,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在这些大规模的消费场景背后,跳动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强劲脉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预示着未来在提升国民消费热情、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我们都大有可为。
今年“五一”假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的首个5天长假。它的火爆不仅体现在各项统计数据上,更在于人们的直观感受上。可以说,今年“五一”的温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各地景点不仅仅是堵车,还“堵骆驼”“堵船”。与此同时,随着各国签证办理逐步恢复常态,以及国际航班的逐渐恢复,中国游客出境游在“五一”期间也迎来报复性增长。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对各地“人从众”的景点有欢喜也有吐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彻底走出疫情干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假期。
尤其是,人们在这个假期中看到了很多新玩法和新元素。比如“网红”的带动作用,尤其突出的是最近火出圈的淄博烧烤,此外还出现了以重庆、长沙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新网红城市。为了拼流量,各地在旅游宣传上越来越“卷”,许多文旅局长纷纷出镜“代言”,这些都是中国消费市场热起来火起来的直观表现。除了“网红”带动,文化消费也在今年“五一”期间更加凸显,比如国风汉服、看展式社交、音乐节等,传统民俗与新潮艺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群。这些都意味着旅游产业多维度升级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也注意到,在这场“五一”大考中,有的通过诚信经营、真诚相待经受住了考验,巩固住了优势,有的则因为坐地起价、临时毁约等“翻车”了,没有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这一方面提醒我们需要对旅游乱象强力整治,但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升级,中国的旅游产业在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一”的火爆与一季度消费市场加快恢复的情况相呼应,也可以说是今年开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良好,消费内生动力加快释放的自然延续和提升。“五一”假期火爆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期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更在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和追求。它从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提振了人们对未来发展潜力的信心,也用一个个鲜活的现实场景,有力地粉碎了此前那些对中国经济的“唱衰论”和“怀疑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一次次地被事实所证明。
“五一”假期是中国旅游业的一面镜子,而旅游业又是观察中国消费市场和经济运转情况的突出指标之一。人们有理由相信,“五一”的热烈氛围只是中国整体经济上扬的其中一环,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它的信心,正在释放出巨大能量,让发展动能在中国大地上更加强劲,也让发展红利外延到世界各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亚太地区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70%左右,其中中国经济将成为拉动亚太地区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全球金融环境收紧,通胀高企以及美欧银行业危机拖累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亮眼的中国“五一”数据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打下了一剂“强心针”。有美国媒体引述专家的话称,“五一”期间创纪录的巨大旅行浪潮“打破了所有的预测”。但我们想说的是,其实外界根本无需为中国在这个“五一”的表现感到惊讶,因为这本来就是中国经济的真实样子。
责编:栾雨石